本网讯 1月13日至17日,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第十三届浙江省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召开。
省政协委员、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魏江,省政协委员、正校级领导卢新波,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浙江省副主委、副校长郑亚莉,省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浙江省委员会副主委、副校长李占荣,省政协委员、人事处处长邓川,省政协委员、金融学院教授王聪聪参加或列席会议,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
魏江在《坚定确立民营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的提案中指出,民营企业是推动科技创新最活跃的主体。目前,相较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偏弱,民企面临创新需求挤压、创新预期不足、创新资源衰减等“没信心”“没机会”“没能力”等问题。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激发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内生动能和创新活力,迫切需要确立民营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提案建议,浙江要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下大力气提升民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民营企业成为体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体、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主体、自主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首要主体、保障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主体、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首要主体,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再续“浙江传奇”。一是允许民营企业走出去,实施“提升民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专项计划,体系化布局“高能级平台集成计划”,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由国际市场需求来激发创新活力。二是法律上保障民营企业有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权利,尽早起草落实“民营企业产权保护条例”“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促进条例”等,推动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建立市场准入动态监测机制,严格落实好“法无禁止即可为”,增强民企信心和预期。三是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市场导向”,大力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强化“需求导向”,保障民企的创新资源平等配置,让资金和人才平等自由流动。
魏江在接受浙江卫视采访时表示,《2024年度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谋划了发挥政策引导保障支撑作用、提振和扩大消费等11方面重点工作,其中有7个举措,实际上都在稳经济、稳增长,浙江的发展有这些可靠的条件保障,2025年生产总值增长5.5%的数据,他是有信心的。
卢新波提交了《关于引导地方政府建立对地方高校经费支持长效机制的建议》。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往往是所在地人才培养的“主基地”,创新发展的“策源地”,高端人才的“蓄水池”,是实现地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重要纽带。对于快速发展的成长型高校来说,保证经费来源的可持续性是实现真正的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他鼓励各地市设立支持地方高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专项经费,建议各地市设立高校标志性成果奖补资金,建立地级市所辖县(市、区)共同支持所在地高校建设的引导机制,对于地方政府支持地方高校力度大、效果好的给予政策激励,完善省市县三级联动支持地方高校办学的长效机制。
郑亚莉全程列席了浙江省政协十三届第三次会议,会议期间积极履职,以实际行动来诠释忠诚之姿、感恩之心。撰写的《高质量“职教出海”助推高能级开放强省建设》作为两会的民建界别提案递交。小组讨论期间踊跃发言,积极建言献策,对《政府工作报告》第14页内容,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做大做强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物流服务、商务服务、法律服务、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建议加入“会计服务”。对两院工作报告提出,希望浙江法院和浙江检察院重视和高校联合培养涉外法治人才,服务好企业“走出去”。浙江是开放大省,目前在打造高能级开放强省,“走出去”是浙江许多企业的一个重要选择,但在海外经营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风险,保护企业在海外的经营安全,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非常重要,拥有一支强大的涉外法治人才队伍最关键。培养涉外法治人才很重要,涉外法治人才既要有理论水平还要有实践经验,需要社会协同培养。她提议在续写政协委员的情怀教育中,希望政协委员能够带着情怀走进大中小幼开云(中国)官方网站,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李占荣提交的《关于切实提高我省设区的市地方立法质量的建议》获得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陈金彪的肯定性批示和省人大常委会采纳。该建议系统梳理了我省11个设区的市地方立法存在的突出问题,在逐一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李占荣表示,“刘捷代省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2024年度的重要工作,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对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有充分的认识,对来年的工作有清晰的路线图和施工图,是一个站位高、内容实、直面现实、鼓舞人心的好报告!”他同时认为,李占国院长所作的省法院工作报告和林影贻检察长所作的省检察院工作报告内容丰富,数据翔实,两院在服务大局、服务民生、服务民企等方面成绩斐然,在回应社会关切方面卓有成效,体现了两院在法治浙江建设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为法治中国的浙江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
邓川附议提交了《关于优化我省高校分类评价的相关建议》。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6年就明确指出,高校要坚持分类发展,避免“千校一面”。通过创新高校分类评价制度,可以引导高校多样化发展、特色化办学,托自身优势在区域创新发展中发挥独特作用,增强我省科技创新和文化大省综合影响力。目前,浙江省高校分类评价主要依据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将高校分为研究型、应用型、职业技能型等不同类型。然而,理工科、医科、人文社科等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学科类型和内核有很大差异,现有评价指标体系存在“趋同”现象。同时,文科教师的成果也难以量化。为此,建议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每隔一定时期对分类标准和评价指标进行修订完善;针对不同类型大学,建立 “重创新、比贡献、讲质量”的分类、分层的多元评价机制。
王聪聪根据我省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实践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跨学科教育不足等现状,提出《关于加强资本市场人才培养,促进耐心资本形成,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建议》,建议通过深化资本市场人才培养方面的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教学与市场需求对接、推动跨学科教育等措施,提升浙江省资本市场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耐心资本的形成,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编辑:车鹏)